時值冬季,許多人仍堅持戶外鍛煉,精神可佳。但冬季鍛煉時更需防寒: 首先,是低溫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。古人說的“冬日晨練,必待日光”,其中就有“避寒”的意思。 現代氣象學研究證實,每天的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凌晨五時左右,冬季的此時,尚未日出,天氣非常寒冷。 此時外出鍛煉,易受“風邪”侵害,極易患傷風感冒,也易引發關節疼痛、胃痛等病癥;身體的外露部位,如手部、臉部(尤其是雙耳),也易受凍。一般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后,晨寒就開始緩解。 其次,低溫環境下鍛煉,很容易出現“副效應”,有違鍛煉初衷。研究表明,在寒冷環境下進行長時間運動(如長跑等),體溫散失過多,會出現頭暈、協調能力下降、步履不穩等征象。此外,低溫環境下,人體各器官系統會出現保護性的收縮,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也會降低,鍛煉時,容易出現肌肉拉傷、關節扭傷。 所以,冬季戶外鍛煉,必須注意防寒抗寒,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。 (1)選擇適宜的鍛煉時間和鍛煉環境。陰雨霧雪天不適宜戶外鍛煉(可改在室內或陽臺上);晴日時,必須日出之后再出門;有風之時,應注意選擇向陽、避風的地段。 (2)鍛煉前注意“熱身”。尤其是大運動量鍛煉前,可通過慢跑、徒手操和輕器械的少量練習,使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后,再投身到正式鍛煉中去。 (3)穿著要適宜,除汗要及時。剛出門,要多穿些衣服;熱身后,可脫去厚衣;鍛煉后,應及時把汗擦干,隨即穿好厚衣。衣服要輕軟,不能過緊。 (4)在戶外使用健身器材鍛煉,應避免直接跟皮膚接觸。因為氣溫降至零下后,人體皮膚接觸到冰冷的金屬,很可能造成粘連,直接帶來傷害。此時,應戴上手套。 (5)鍛煉間隙要適當短一些,避免長時間站立于冷空氣中。這可能導致體溫下降,肌肉也會跌入疲憊狀態,粘滯性增大,不但影響接下來的鍛煉效果,也容易受傷。 |